银行三农工作思路范文篇1
关键词:农业银行;股改准备;金融改革
文章编号:1003-4625(2008)10-0071-04中图分类号:F832.1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Presently,thepreparationoftheshareholderstructurereformofAgriculturalBankofChinaiscarryingthroughsystematically.TakingAgricultureBankofChina,XiXiabranchasanexample,thepracticalproblemsinshareholderstructurereformprocessareanalyzedthroughstudyingthemeasuresinshareholderstructurereform,andthemechanismanditsinstitutionalproblemsareinvestigated.Finally,relativeproposalsaremadeinthispaper.
KeyWords:AgricultureBankofChina;PreparationofShareholderStructureReform;FinancialReform
随着工行、中行、建行的相继上市,以及一大批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涌现,农业银行的上市已成为必然趋势。为了加强对农业银行改革进展情况的监测与分析,及时发现并预警其改革中出现的问题,日前,我们对农行西峡县支行的股改准备工作进行调研,对改革进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并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一、股改整体准备工作稳步推进
按照“面向三农、整体改制、商业运作、择机上市”的改革思路,2007年农业银行股改工作正式开启,经调查,该行从以下六个方面推进股改准备工作:
(一)对不良贷款进行了尽职调查
2007年,该行将不良贷款的尽职调查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成立了由办公室、信贷管理部、客户服务部等部门负责人组成的领导小组,行长亲自挂帅,分派副行长专抓此项工作。到2007年底,共尽职调查存在不良贷款的企业和个人393户,涉及金额39211万元,追究相关责任人35人;并整理所有贷款户档案资料8111户,金额46211万元。
(二)对固定资产进行了确权认定及评估
固定资产的确认及评估是企业上市的一项重要工作。该行聘请专业评估团队对所有的固定资产进行了价值评估,对所有闲置类固定资产进行了处置。该行拟带入股份公司房屋土地5宗,全部进行了评估及确权认定。
(三)对组织机构按照市场化原则进行了精简
近年来,该行按照精简高效的市场化原则调整机构,重新整合银行的内设机构,将职能相近的部门合署办公,把不满负荷的岗位进行归并,并重新明确岗位职责。对原有的18个乡镇营业所网点,重点裁撤或合并一些区域风险高、扭亏无望、重复设置的支行、网点,只保留了3个业务量较大的网点,并更名为二级支行,经过精简,该行在西峡县仅有5个对外营业网点。与此同时,增加了每个网点的自助设备。对机关内部机构设置进行了优化,通过“定机构编制、定人员编制、定岗位编制、定岗位职能”的四定,加强了前台营销部门、服务“三农”部门和各类风险部门的力量。
(四)对人员按精简高效原则进行了减员分流和优化组合
在人力资源的配置上,着力于“调整一线,压缩二线,分流三线”,逐步实现“临柜市场化,管理专业化,后勤社会化”的格局。近年来,随着机构网点的撤并,对非正式人员全部进行辞退,鼓励低学历老员工提前退休,并着力引入高学历、高素质人才,基本实现了由政策性减员向机制性减员的过渡。目前,全部在岗员工由前两年的近300人降至2007年底的89人,同时,员工的平均年龄在降低,平均学历在提高。
(五)在服务“三农”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面向“三农”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农行的崇高历史使命,也是农业银行股权改革的一个出发点和落脚点。
该行在服务“三农”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首先按照“一行一品,做优做精,创出品牌,稳步推进”的思路,有计划、分批次地稳步推进服务“三农”试点工作。2007年,主要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龙成集团、西保集团、宛西制药公司等企业进行重点支持。其次是审慎选择确定服务“三农”的重点领域。包括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县域骨干企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信用农户等领域,并逐步探索增强支农力度。再次是研究制定服务“三农”的激励约束机制。对“三农”和县域业务将实行“四个单独”,即单独编制综合经营计划、单独配置经济资本、单独下达信贷规模、单独安排营业费用。最后是切实加强与其他金融机构在服务“三农”方面的合作。积极与各类保险公司合作,协助保险公司拓展农村市场,特别是开展“三农”贷款保险;积极协同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联手推进信用乡、信用村和信用户建设,优化农村信用环境。
(六)对内控和考核机制进行了加强和优化
建立和完善内控机制是实现稳健经营,增强市场竞争力的有效手段。该行加强经营管理,强化内部监控,增强风险防范意识,重点对业务的各个环节实行全过程监控,切实提高业务质量和效益。一是进一步加强信贷基础管理,加强制度建设,防范信贷业务风险。二是进一步加强会计基础管理,防范操作风险。定岗定责,量化指标,加强对核心会计人员管理、防范柜面操作风险。三是进一步加强内控建设,严防各类风险隐患。狠抓各项制度的落实,形成各部门有效控制的长效机制。
在业绩考核上,建立经营和管理兼顾的业绩考评体系。改革传统的重经营轻管理的考评倾向,将管理的各个要素分解量化,纳入到考核考评体系之中。如对违规违纪行为实行积分管理,根据积分情况相应扣减综合绩效考评得分。
二、股改准备工作取得的成效
(一)在职员工的思想观念得到洗涤和更新,工作效率得到提高
经过人员的精简、优化组合,员工的思想观念得到了洗涤与更新:一是在职员工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具体体现在员工在工作中勤奋敬业,甘于奉献,不计报酬加班加点,2007年以来,该行员工累计加班6000人次;二是将制度的学习和落实转化为自觉的意识。制度学习、政策学习、业务学习都得到较好的坚持,“指示服从制度,信任不忘制度,习惯让位制度”已成为绝大多数员工的自觉行动;三是员工团队协作意识、开拓进取精神明显增强,工作效率得到明显提高。从业务数据可以看出:2007年底,虽然在岗员工只有89人,网点仅有5个,但存款业务量不减反增,人均、点均存款较上年同期分别增长31.74%、18.43%;不良贷款占比由2006年的95%降为85%;实现经营利润较上年同期增盈207万元,增幅达176.43%,实现连续两年盈利。
(二)经营状况得到明显的改善
一是各项存款持续增长,连续三年实现超亿元。2007年末全行各项存款余额达78313万元,较年初净增12186万元,在西峡县四大商业银行中增量份额为288.54%,存量份额为45.53%。人均、点均存款为880万元、15662万元,较上年同期分别增长31.74%、18.43%。二是清收盘活成绩不菲。在股改启动、清收难度日益加大的情况下,全行2007年累计清收不良贷款本息1812万元,其中清收利息1003万元。三是中间业务收入成效卓著。全年实现中间业务收入317万元,同比多收126万元,增幅达65.97%,占各项收入总额的16%。四是贷款结构进一步优化。全行贷款余额46211万元,其中不良贷款39211万元,正常贷款7000万元,不良贷款占比由2006年的95%降为85%,信贷风险有效控制,贷款结构进一步优化。五是增效步伐明显加大。全行实现经营利润347万元,较上年同期增盈207万元,增幅达176.43%,连续两年盈利。
三、股改准备工作中的一些困惑和问题透视
(一)面向“三农”和商业化经营的矛盾
面向“三农”和商业运作是农业银行改革的整体思路,但两者本身是一对矛盾。商业化运作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追求投资的回报率。而涉及“三农”客户是传统意义上低利润率行业和地区,因此,面向“三农”是否意味着改革后的农业银行是商业银行中风险最大的、利润最低的银行?农业银行面向“三农”的改革是否会陷入政策性支农与商业化运作的尴尬境地?
(二)轻装上阵与农业银行不良贷款过大和清收困难的矛盾
股份制改革需要农行甩掉包袱,降低不良贷款比例,提高资本充足率,轻装上阵。而农业银行的历史包袱特别重,尽管经过2003年前向长城资产管理公司的一次不良资产剥离,但2005年底农业银行不良贷款比例高达95%。经过2007年的大力清收,年底不良贷款比例仍高达85%。呆滞、呆账类不良贷款占72.9%,清收难度越来越大。
(三)信贷业务的县域化和评级授信门槛高、贷款权限集中的矛盾
面向“三农”意味着农业银行的信贷业务主要集中在县域及村镇区域,这些区域相对经营风险较高、客户的信用等级较低,同时客户多、额度小、贷款分散的特点也使经营费用较高。与此相对应的是,目前的农业银行贷款评级授信门槛较高,具体表现在评级标准比较高。以农业银行和工商银行评级标准为例,同是A级客户,工商银行的条件比农业银行的条件要素少;同时,农行授信门槛比较高,A级以下客户不发放新的贷款,老贷款只收不贷,加之目前贷款权限集中在市行一级,县支行只有调查权,致使农业银行县域的业务开展缓慢。
(四)网点、人员的不足与支持“三农”的矛盾
近年来,西峡县农业银行网点由原来的每乡镇一个,缩减到目前70%的乡镇没有网点,网点数由23个缩减为仅有5个,人员由近300人缩减到89人。以此计算,西峡县目前有3443平方公里,43万多人口,平均688平方公里、8.6万人一个农业银行网点;每一名员工要服务38.7平方公里,4800人。这么少的网点和人员很难为“三农”提供快捷、高效、全面的服务。由于贷款权限上收,以及业务量所限,近年来农业银行的农户、个体工商户和县域中小型企业实行只收不贷,同时,该行的贷款总量也处于递减状态,由2003年底的5亿多元减少到2007年底的4.62亿元。
(五)“三农”金融需求的多样性与农行金融服务产品单一性的矛盾
县域民营企业在不断发生着变化:经营规模由小打小闹、家庭作坊式逐步向规模化方向转变;由国内为主向国内外并举的格局转变;由单一型结构向多领域、全方位方向转变;由个体投资向股份制方向转化;农业也向产业化、特色化方向转化;随着农民的脱贫致富,农民的金融需求也由单一的存贷款生活性需求向结算、汇兑、基金买卖等生产型、经营性需求转化。而农业银行的金融服务产品比较单一,只有存款、房地产抵押、担保贷款业务,基金和信用卡服务只在县城开展。仓单质押、信用证、外汇核销、房地产按揭、消费信贷等业务均没有在县域开展。
(六)员工素质与新业务、新制度的要求不相适应的矛盾
近年来,农行根据上级行要求开展了如电子银行、基金、证券等新业务,不断出台新的管理制度和操作细则。这些新业务、新制度对员工行为是一种规范,同时也是对员工素质的一种检验。但目前农行在人才的引进、员工的业务培训上均存在不足,致使员工对有关规定不能灵活运用和把握,从而产生操作风险。2007年,该行先后有13人因为业务差错受到处罚。
四、相关建议
(一)制定支持“三农”具体的考核统计办法
服务“三农”不仅关乎党和国家的战略全局,也关系到农行股改的成败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农行要制定服务“三农”的总体规划和总体服务方案,加紧产品创新和服务的改进。
在支持“三农”的考核统计方面:从客户定位看,重点选择以农业产业化为核心的关联市场客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科技园区、县域支柱产业和中小企业,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民群体等;从区域定位看,应定位于农村高端商业性金融市场,以县域为基础,延伸至产业关联的城乡市场和产业带布局的区域市场;从产品定位看,重点加大涉农信贷投放力度,大力发展存款业务,全面发展中间业务,择机发展电子银行业务。
同时,要建立支农专项统计科目和统计考核办法,确保统计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支持“三农”这条路虽然目前要面对很大的挑战,但只要从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农行城乡金融业务的特点出发,发挥城乡一体化的经营优势和系统优势,推动农村业务不断做深、做广,并在此过程中注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使服务“三农”业务做到在财务上有效益、可持续,就可以把服务“三农”和商业运作变成“水融”的一体。
(二)通过财税渠道,帮助农业银行化解不良资产历史包袱
缩减规模、提高效益的另一重要途径是剥离不良资产。农业银行历史上由于政策性原因或行政干预发放的部分支农贷款,最终形成大批呆账、死账,不良资产率居高不下。这种特定条件下因支农而产生的不良资产包袱,已成为吞噬农行利润的黑洞,理应通过财税渠道加以解决。一是建立支农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可仿照国家助学贷款财政贴息的办法,对农业贷款实施财政贴息政策,发挥财政资金的扶助作用,引导金融机构信贷资金向农业领域配置。二是建立农业贷款信用担保机构。可以由县乡财政出资、省市财政补助为主,农业龙头企业等经济实体筹资为辅,组成农业贷款担保基金,切实解决农村担保难的问题。三是税收政策上应予倾斜。农村金融机构在“三农”领域内经营,客户资源受限,自主选择余地不大,国家应减免营业税和所得税;或者通过核定固定税收基数,允许将税前利润中超过此基数的部分记入实收资本充实资本金等方式,帮助农村金融机构增强资金实力,逐步化解不良资产历史包袱。
(三)根据农业银行面向“三农”的市场定位,创新贷款及服务方法
农行应根据目前农村金融市场及客户的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贷款发放机制。一是把握《物权法》出台实施的机遇,积极创新抵押贷款方式;二是要积极探索信用评级方法与模式,建立适应自身的信用评价体系,做到既保证收益又达到扶持“三农”发展的目的;三是加强与农村金融机构的联合与合作,合理利用农信社的农户信用资料及评级系统。
(四)合理确定农业银行网点、人员
针对农业银行服务地域广、人员多而现有网点、人员不足的现实,农业银行应对网点、人员进行重新审视。一是结合服务“三农”的需要,优化农村网点布局,增强农村网点的区域辐射力;二是结合农村信用社及邮政局在农村分布广泛的特点,协商将农行的自动取款机与其网点相结合,以此扩大农行服务的覆盖面。
(五)根据不同业务,不同地区,区别对待,增加适销对路的服务品种,适当下放授信权限
上级行应根据农行的市场定位,区别城市和农村,不同区域不同业务的实际情况,制订具体可行的信贷业务发展规划,制订具有可行性的操作标准。增加适销对路的服务品种,适当下放授信权限,为中小企业、农业、农村、农户,提供方便、快捷、灵活的金融服务,指导基层行更好地服务“三农”。特别是对内控综合评价好、区域优势明显的县支行可适当转授信贷业务审批权。
(六)加大员工培训力度和综合考核力度
一是通过实施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在定岗、定责的基础上,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上岗机制和工效挂钩制度,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实现员工合理流动,调整充实到与其工作能力相适应的位置,以充分实现员工的价值追求;二是加大对员工新知识、新业务、新制度的培训,提高员工素质,培养出一批适应现代商业银行发展需要的金融理财师、注册会计师、评估师,以多样化、高层次的服务赢得客户的满意。
参考文献:
[1]易纲.推动农村金融改革再上新台阶[J].中国金融,2008,(1).
[2]易纲.当前宏观经济金融形势与货币政策[J].金融基层研究,2008,(3).
[3]朱隽.农业银行股改还姓农[J].人民日报,2007-8-24.
银行三农工作思路范文篇2
新型金融机构是小微企业和“三农”的真正合作伙伴。新型金融机构立足地方、立足“三农”和实体经济,处处强调为“三农”服务,为小微服务,建立了一种银企的鱼水关系,形成了一种双赢的局面。这有利于小微企业、“三农”和实体经济,也夯实了新型金融机构的基础。新型金融机构的根在哪里?根就在“三农”,就在小微经济。作为新型金融机构要可持续发展,需注重以下几点:
第一,要认真研究宏观经济发展趋势。经济发展趋势会给银行带来大的影响。比如有些地方出现的“鬼城”现象。房子建起来没有人住,投入那么多钱,成为一个“鬼城”。小银行经不起折腾。如果对宏观判断不准,把握不力,把有限的资金投资在“鬼城”当中,资金收不回来,后果严重。所以我们一定要准确把握宏观经济发展趋势。
第二,要认真研究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影响。利率市场化的推进,意味着银行间竞争加剧,经营难度加大。我们要趋利避害,苦练内功,努力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第三,要加强制度建设。新型金融机构的制度建设还处在比较欠缺的状态,要完善管理机制,搞好员工的培训,形成自身的企业文化和自身的经营特色,打造精品银行,把自己的银行做特做优做实,不要盲目地贪大求全。
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原所长秦池江说,中国农业发展处在一个新的时代。这个时代意味着农业实现全面的现代化,金融业要在这个舞台上,通过金融服务来促进农业的现代化,促进农村城镇化,促进城乡差别的消失,促进城乡和谐发展。在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的过程中,没有现成的模式,没有完整的操作程序,正是因为这样,才是我们创新的好时机。不同的地方,不同的产业特点,不同的客户群体,需要运用不同的方式提供服务。这可以充分体现我们的智慧。目前,在金融服务农业方面,有了明显的变化,产业结构、农村经济环境都在发生变化,农业生产过去主要是依靠要素的投入,现在出现了一个新的转折,就是农业生产从靠要素投入转移到靠科技投入。这是农业走向现代化,摆脱原有发展方式的一条必由之路。村镇银行在这个过程中做了很多工作,能够根据农业生产转型的特点,加大对科技农业的服务,这是未来发展中一个很重要的转折,也是金融能够发挥作用的一个很好的方面。
银行三农工作思路范文篇3
关键词:合规;风险管理;企业文化
银监局在《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指引》中指出,“合规是指使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与法律、规则和准则相一致。”“合规管理是商业银行一项核心的风险管理活动”。农业发展银行作为一个成立时间不长的国家农业政策性银行,在发展中确立了以合规建行的经营理念,探索出一条立足新农村、服务新三农的道路。在“两轮驱动”的战略方针指引下,基层农发行的业务迅速增长,合规经营的管理理念在新的发展战略中面临着更多的考验。
一、合规经营管理任重道远
1、思想认识上存在缺失。合规的观念、意识、文化还没有完全深入到基层行农发行员工的思想中去,一些基层行对合规、合规风险和合规经营的认识比较模糊,思想上重视不够,行动上存在偏差。基层行一般把目光局限于完成上级行下达的计划任务及各项指标,注重业务营销进度和经营成果,而经营的过程中,迫于指标、任务的压力,合规经营松懈,有些机构甚至不惜冒着违规操作的风险以实现短期业绩,加大了合规风险。
2、考核考量上存在缺失。一是考核体系不够完善,缺乏对合规经营的量化考核,导致基层行片面追求以规模和数量扩张为特征的业务发展。二是非对称奖惩。一旦被外部监管机构或上级单位查出违规行为,则可能遭受经济处罚、行政处分,而合规工作做得较好,也会被认为理所当然,从没有表彰或者奖励。
3、制度建设上存在缺失。一是合规经营工作缺乏系统性。应该说目前各项制度还是比较健全的,但合理管理规定散布在各阶段制定的各项业务规章中,没有形成较为系统、适用的合规经营手册,使员工难以进行全面系统的合规学习。二是主动合规意识不强。如果员工对制度的学习、重视程度不到位,就会在执行制度上有偏差。通过对各类案件的分析,一个明显的事实说明,尽管案件的表现形式有不同特征,但其内在原因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违章操作,可以说每一个案件背后,都有一个违章操作的典型事例。
二、合规经营的发展对策及建议
《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指引》中指出,银行应建立与其经营范围、组织机构和业务规模相适应的合规风险管理体系,加强合规文化建设,将合规文化建设融入企业文化建设的全过程。基层农发行加强合规文化建设,实现合规经营要从多个层面齐抓共进。
1、强化意识抓教育,让思想合规。
通过组织员工深入学习合规文件体系,开展分层面、分条线的政策制度、业务流程、操作规范解读为主要内容的合规性知识培训班。开展形式多样的法规、法纪、警示教育活动,强化合规意识,加强道德教育。一是强化合法意识。积极开展法制教育,增强员工的防范意识、法律意识;二是强化合理意识。引导员工学会合理对待矛盾问题,正确看待经营压力与收入差距的根本原因,引到员工合理分析个体利益得失的问题不盲目攀比,提高思想境界;三是强化自觉意识。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地运用各种社会规范指导和检点自己的行为,使自己循规蹈矩;四是强化集体意识。引导每个员工珍爱集体荣誉,关心集体的共同利益、共同目标、共同荣誉,增强集体观念。
2、夯实基础抓细节,让管理合规。
一是秉承“精细化管理年”活动的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培育核心竞争力为重点,以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为主线,以强化机构管理和专业管理为基础,以健全内控机制、细化管理措施为保证,持续夯实管理基础;二是紧贴“精细化管理年”活动的总体目标,丰富经营管理内涵,优化和严密业务流程,力求做到客户营销精耕细作、财务管理精打细算、风险控制精益求精、优质服务精心尽力,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与核心竞争力;三是要建立以提高执行力为目标的制度体系,加大制度的执行力度,引导员工增强利用制度自我保护意识,由“要我执行制度”转变为“我要执行制度”,做到有章必循,违章必究,形成制度制约。四是要狠抓制度梳理整合,增强制度执行力;要狠抓两个主管的岗位履职,全面落实管理责任;要狠抓营业网点管理,落实规范化管理要求;狠抓经营管理创新,提升核心竞争能力;狠抓综合治理,深化风险管理工作。
3、强化约束抓规范,让操作合规。
结合“合规管理年”活动的开展,梳理整合业务操作规范,促进员工加强自我约束,提高监督与被监督的意识。一是提倡自我约束。自我约束是员工自我培养防腐拒变能力和风险防范能力的基础,员工要从保护自己、保护家人的立场,切实提高自身防微杜渐的能力。二是提倡内部约束。鼓励员工及时提出对异常业务处理的疑问,提高复核和授权人员的警惕性。三是坚持制度约束。总行制定了各种操作规范,按规范操作是合规操作、防范风险的有效途径。实践证明,人为简化操作往往隐藏着较大的道德风险隐患,规范化的操作流程能够为业务操作保驾护航。四是尝试感情约束。常年的工作相处,员工间有着唇齿相依的合作情感,通过共同谈心、单独谈心等方式了解员工的工作、学习、生活及家庭情况,倾听员工的心声,建立员工与行领导之间的直接对话通道,用感情留人,用感情教人,用感情约束人,这也是农发行企业文化核心理念“以人为本”的有力体现。
4、树立典型扬正气,让合规“飞”。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在新的资本协议中提出银行合规经营这一重要思想,不仅仅是对银行监管的新要求,更是为银行的发展开辟了划时代的进程。合规经营也是基层农发行树立形象、创造价值、自我创新、防范风险的有力武器。利用这一有力武器,既要善于发现合规经营的典型,为农发行事业引路导航,又要勇于挖掘违规经营的典型,前车之辙,后车之鉴。在农发行破浪前进的道路上,让合规“飞”。
参考文献:
【银行三农工作思路(收集3篇) 】相关文章:
逛超市日记精选[15](整理9篇) 2024-06-19
端午节日记精选(整理8篇) 2024-06-19
[精选]三年级日记(整理5篇) 2024-06-18
绿豆观察日记[精选](整理9篇) 2024-06-16
我的日记精选(整理6篇) 2024-06-15
[精选]小学三年级日记(整理3篇) 2024-06-14
[精选]小学生日记(整理9篇) 2024-06-13
《猫王》读后感(整理8篇) 2024-06-22
银行三农工作思路(收集3篇) 2024-06-22
银行七五普法工作报告(收集3篇) 2024-06-22